3月8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0.6%。其中,出口2.09万亿元,增长11%;进口1.8万亿元,增长34.2%;贸易顺差2936.5亿元,收窄46.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71万亿元,出口8263.2亿元,增长4.2%;进口8866.8亿元,增长44.7%;贸易逆差603.6亿元,去年同期贸易顺差1805亿元。市场对2月份的预期为顺差1725亿元。
分析认为,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同比下降,进口总额大幅增长,导致2月份出现贸易逆差。去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所带动的进口额上升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海关总署公布的2017年1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中可以发现,统计期内,铜、原油、塑料、铁矿砂等商品价格涨幅都远超过数量增幅。例如,中国1—2月份铁矿砂及精矿进口1.75亿吨,同比增长12.6%,但进口均价涨幅83.7%;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72万吨,同比减少15.8%,但进口均价上涨31.5%;原油进口6578万吨,增加12.5%,但进口均价涨幅为60.5%;煤进口4261万吨,进口量增加48.5%,但进口均价则上涨了1.1倍。
“尽管现在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高位震荡,上涨动力减弱,但考虑到2016年年初基数较低,商品价格上涨对于进口总额的增长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业内人士说。
有分析人士认为,2月份贸易数据或揭示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回暖。8日,国债期货多合约大幅下挫。
从宏观数据印证角度来看,相关人士日前表示,2016年全年,我国CPI上涨2%,PPI整体下跌了1.4%,但PPI在去年下半年快速攀升,今年1月份CPI同比增长2.5%,PPI上涨幅度则达到了6.9%。总体上看,仍然正常。除去2015年1月份PPI的低基数效应(-5.3%),实际上PPI涨幅仅为1.6%。“三黑一色”(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PPI上涨的贡献达到80%。
但业内人士指出,需要进行区分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只是经济的一面“镜子”,而非导致经济面变化的根源,不能依据大宗商品的阶段性走势去盲目判断经济面。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国际商品如原油等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动态审慎地去辨别和判断。但在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基建投资等稳增长经济政策发力之下,如果经济面回暖确立,大宗商品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反映指标。
此外,从技术上看,多位宏观研究人士表示,造成2月外贸数据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在1月末,通常情况下,春节在月末比在月中更容易造成进出口“剪刀差”。而“剪刀差”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春节前清库存行为大幅提升了出口量,而节后的复工和重新建库存则会导致进口明显增多。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在2010—2014年春节或前后期间,均出现过明显的月度贸易逆差。(张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