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持续推进下,国内周期性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根本的期货市场,在过程中对经济波动的平抑对冲功能愈发凸显。与此同时,在全年“资产荒”的背景下,期货市场波动的财富效应显现,逐渐进入金融资本的投资视野。行业在平静中持续发展,“保险+期货”、FOF资产配置等逐渐成为期市发展的新驱动。
展望2017年,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国内金融资本对期货市场的关注空前提升,结合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以及国际化进一步推进,2017年国内期货行业大有可为。期货功能的发挥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释放来说不可或缺,我国衍生品市场应扩大产品供给、提升经济效率;从产品供给来说,建议松绑对平抑资本市场波动有重要作用的股指期货,加快推进原油期货落地、规范场外市场发展等。期货行业同时也要增强内生动力,优化提升制度效率。
“保险+期货”模式开花
在我国,衍生品市场与农业有着深厚的发展渊源。粮食批发市场,便是我国多个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的诞育之地。2016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保险+期货”模式成为重大探索,并取得初步突破。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日前公开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扶持,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风险呈加大趋势,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所谓“保险+期货”模式,本质上就是将期货打包为保险产品来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涉及主体包括农业经营主体、保险公司、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基于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实现农业经营风险的承接、转移和对冲管理。
据介绍,2016年,大商所以大豆、玉米为试点,开展了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覆盖五个省份,每个试点的扶持资金为160万元至200万元,共有12家期货公司参与其中。郑商所也首次启动了“保险+期货”试点,并选择棉花和白糖作为试点品种,确定了10个试点项目,涵盖了8个省区。
在2016年11月份举行的“第五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论坛”暨“保险+期货”专题座谈会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保险+期货”模式鼓励行业创新,探索价格风险的转移方式很有意义。2016年,已经有8家保险公司获得了“保险+期货”试点批复,在全国12个省份已经开展了试点,涉及大豆、玉米、鸡蛋、白糖、棉花等品种。他表示,保监会将不断争取各方支持,把试点做成功,争取可复制,可持续。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提出,继续将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好2016年项目,防范市场风险,保证项目安全稳定推进;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市场规则,逐步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期权近期正式落地:证监会批准郑商所、大商所分别开展白糖、豆粕期权交易。这将为“保险+期货”模式添薪加火。中信期货研究咨询部行政负责人尹沿技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利用“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时,期货公司作为整个流程中的最后环节方,承担着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对接职能,是最终实现风险转移的关键。因此,能否给保险公司或者现货企业提供优质的场外期权产品就显得至关重要。
衍生产品供给端格局扩大
业内专家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是由市场的规模和结构来决定的。因此衍生品市场发展规模和产品结构、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体现。从当前来看,商品期权初步落地、股指期货尚未松绑、国债期货活跃度有待提升、国际化尚未开放、场外市场起步受阻等问题导致工具单一,市场层次太少。
业内人士呼吁,国内期货市场主要面临的是供给不足的发展问题,对策是增加供给,加快发展,尽快推出原油期货等品种。
2016年12月份,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将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开发上市更多符合实体经济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期货新品种,包括推出原油期货。
与此同时,场外市场的发展正在与场内期货市场形成互补。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日前表示,近两年来,企业套保专业能力提高,从简单的利用期货转向利用场外衍生品(场外期权、掉期),期货公司也在转型为期货行业的“投行”机构,真正个性化地为企业定制很多产品,服务于其风险管理需求。
长江产业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场外期权发展空间巨大。由于今年大宗商品和现货贸易情况良好,一些实体企业如湖北鑫盛农牧、枝江白银等,更愿意通过场外期权锁定货物风险。公司也逐步从单一品种的场外期权向玉米、鸡蛋、棉花等湖北省的特色品种扩展,业务的整体规模达1800万。
南华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目前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主要由银行、券商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主导。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场外衍生品主要以大宗商品为主。由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提供的场外衍生品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具备锁定风险、锁定原料成本等诸多优势,已有实体企业寻求场外期权来为其解决产能过剩、库存质押等问题。他还介绍,南华资本凭借专业实力和自身优势,目前已服务上百家实体企业以及投资公司,后续将会帮助更多实体企业解决困境献力。
借助FOF融入“大资管”
与证券类产品相比,今年大宗商品市场投资回报在全球市场都可用首屈一指来形容。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对CTA产品空前关注,机构配置CTA资产热情高涨,金融机构对大宗商品投资机会和相关策略研究增多。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一般来说,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较大,分散投资有利于管控整体风险,2016年股市低位波动,股指期货交易受限,金融机构缺乏良好的投资标的,一些稳健的商品量化策略产品受到青睐。据资管网统计,今年前11个月,国内中性策略商品期货产品收益率整体不错,大多数产品收益在3%以上。
从期货市场流动性来看,目前国内上市期货品种已经达到50多个,涵盖商品、股票、债券等资产类别。目前商品期货总持仓规模超过2800万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整体期货市场成交持仓比为1,与国际水平相当。从资金的需求环境来看,银行委外资金,包括社保、年金、信托等等资金都在寻找一些稳健型产品。
据介绍,在美国,FOF规模在公募基金规模中已经占据接近20%的比例。我国FOF产品自2014年开始增多,在2015年至2016年进入加速发展阶段。FOF投资模式的兴起将期货资产纳入大资管范畴,其在配置中的对冲属性越发得到发挥和显现。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虽然进入期市的机构大幅增加,但多数FOF产品配置商品期货的比例和规模并不大。未来,伴随着原油期货、外汇期货等品种推出,以及未来银行进入国债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承载量将会大幅提升。展望2017年,管理期货的投资机会仍值得期待,通过FOF布局期货投资是不错的途径,目前中国FOF市场仅几百亿,提升的空间很大;商品期货私募完全可以搭乘FOF的快通车,抢滩大资管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期货ETF和指数基金也有望拓展和延伸期货资管的内涵。截至2016年底,共有14家公募基金的21只商品期货ETF或指数基金已经走完或正在走申报流程。现在申报的商品期货ETF和相关指数基金种类丰富,涵盖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及有色金属铜、农产品以及铁矿石等。但市场人士认为,这仍不能满足市场对商品期货ETF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深化商品ETF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
期货公司再掀“上市潮”
过去两年,伴随着大宗商品投资愈发受到机构关注,期货公司业务也逐渐收到资本青睐。伴随着传统单一经纪业务的盈利格局逐渐打破,新业务的开展令期货公司融资需求凸显。2015年至2016年,新三板市场和H股市场上,内地期货公司身影不断增加,从日前公布的IPO排队名单中,瑞达期货(博客,微博)、南华期货在列。业内人士猜测,2017年期货公司在A股主板市场料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瑞达期货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上市获得核准,瑞达期货有望成为A股市场中“期货第一股”;同列IPO排队名单中的南华期货方面称,目前的状态为“已反馈”。
2016年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等多个场合公开表示,继续支持期货公司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其通过境内外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扩大筹资规模,不断增强资本实力,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支持期货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是当下期货行业监管的一大导向。证监会明确指出,将抓紧制订有关配套措施,通过制定《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解决自然人不能持有期货公司股权的制度性障碍;对于期货公司上市也将不设前置性条件,只要满足上市的基本要求即可。此外,也支持期货公司通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或者在境外发行上市。
据统计,目前挂牌新三板的内地期货公司有创元期货、永安期货、海航期货、天风期货、华龙期货、广州期货、中电投先融期货及大越期货等8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登陆H股的内地期货公司迄今有两家:鲁证期货、弘业期货。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期货公司或在进军A股方面出现实质性突破,出现第一家登陆A股的期货公司。未来两年内,期货业或再掀“上市潮”。
相关阅读: